返回首页
——记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罗昌平
罗昌平说:“回想过去,经历过了知青的苦,现在做什么都不觉得苦了。‘苦尽甘来’嘛,我们经历过吃苦生活的人,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最有体会的。”也就是这样,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他骨子里都是一股当时知青的那种韧劲、强劲和闯劲。
来源:《桥》刊第五期   作者:陈国群   设计制作:小凤

“见到你们,就像见到了故乡的人!”这是罗昌平见到《桥》刊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虽然很简短,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他那份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他口中的“故乡”便是江西,凡是与江西有关的人,在他看来都那么亲切。因此,今日江西促进会《桥》记者到来,他也视之为“故乡人”了,并热情地为之亲自彻茶倒水。

聊起红土地,罗昌平感慨万千。他说:“那是一个‘一片红’的年代,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年代……我们当时大概十六七岁,初中才毕业,便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然,受‘一片红’的影响嘛,当时上山下乡也是没有自己的选择余地!全国有很多知青点,比如新疆、黑龙江、云南等等,相对于到那些边远省区上山下乡的学生来说,我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我被分到的知青点是在江西,江西相对于来说,离上海还不算太远,气候环境跟上海差不多,去到那边适应得也快。也就因为被下放到江西当知青,所以与鲤鱼洲结了缘,在那里经历了一段难忘而又充满奇趣的知青生涯,刻骨铭心啊!” 随着话题的聊开,往日红土地的记忆也慢慢填满他的脑海……

罗昌平虽然庆幸自己在江西当知青,但那里还是很荒凉很落后的,那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并不见得比北方的好到哪里去。他们住的是茅草屋,睡的是稻草床,一日三餐经常不带荤、油水也很少,有时还吃棉籽油,饭菜实在难以下咽。而劳动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他们连队8000亩土地,干活的人才300多个,干完旱地的活,接着要干水田的活,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接触过种田的人都知道,一季稻子三弯腰:插秧入田一弯腰,中耕除草二弯腰,收割稻谷三弯腰,都是叫人腰酸背痛的苦累活。更何况江西是一年两季稻,六弯腰。并且是忙完水田忙旱田,一年到头都是在农作啊。特别夏季“双抢”,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他们割早稻(包括把稻谷割下,然后是打谷,那时候条件差,没有脱谷机,他们通常是连杆带谷一担担地挑到晒谷场,然后在石板上敲打稻杆以使得谷粒脱落,还要晒谷、入库……割完早稻就马上是犁田耕地、播种、插秧、除草……记不清多少回烈日下,他们汗流浃背,嗓子干渴,鼻孔生烟,并忍受着蚊子毒虫的叮咬;记不清多少回风雨中,他们汗水与雨水混杂,浑身湿透、发冷,他们依然是不顾电闪雷鸣地进行“双抢”农作。即使不是“双抢”的春冬季节,天气寒冷,他们仍然是打着赤脚、挽起裤腿,泡在冰冷的田水里,冻得两腿哆嗦,嘴唇发紫,全身颤抖。好在当时农村有米酒喝,在寒冷天气出去劳动前,先喝一两口白酒热一下身子,干完活回来又喝一两口暖暖身,只有借着酒的热量和激发出来的勇气,他们才能抵御寒冷,熬过严冬。所以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的劳动是疯狂的。而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提到喝酒时,罗昌平兴奋而又无比怀念地说:“我就是在那段生活里学会喝酒的。记得去农村前为朋友送别,我第一次喝酒,仅喝了一杯啤酒,就睡了一天一夜。后来就是在寒冷的季节里劳动时,慢慢学会了喝酒,人称“酒篓子”、“酒仙”。至今还很怀念当时鲤鱼洲乡亲自酿的米酒,还有那种叫‘青花壶’的白酒,现在却很难喝得到咯!”

也许是当时年轻少轻狂,不太懂事;也许是受当时环境和思想的影响,那时的他是比较爱好表现、敢于挑战的。比如:与同伴们“斗勇”,他敢于跳进水库迎着湍流游水;与同伴们“比挑担子”,虽然知道自己不如他们力气大,他们一担挑得重,但他跑得快,他可以多跑几趟多挑几回就可以比过人家挑一担了;与同伴“比插秧速度”,他总能以鸡啄米的速度把秧苗插得又直又齐又快……他说,当时在农村有这么一种思想:“要想让人家佩服你,就要‘吃得过人家,讲得过人家,干得过人家’”,就是在这么一种传统、纯朴、地道农民的思想影响下,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怕苦,不怕累,不仅卖力地劳动,苦活累活抢着干,其它时间还要把自己关在蚊帐里“啃读”书本,不忘学习……由于他的表现突出,所以很快被领导提拔。从战士、到文书,再到连队副指导员,随着思想的成熟,他对党的认识、对群众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勤劳善良、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耐劳吃苦的知青精神也深深地铸入灵魂,影响至今。

罗昌平说:“回想过去,经历过了知青的苦,现在做什么都不觉得苦了。‘苦尽甘来’嘛,我们经历过吃苦生活的人,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最有体会的。”也就是这样,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他骨子里都是一股当时知青的那种韧劲、强劲和闯劲。在沪从事检察工作30年里,他怀着知青的精神和劲头,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团队,把“正己、正人、正义”作为院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坚持以人为本、以业务为中心、以和谐为目标,他们的团队始终能保持心齐、气顺、劲足的精神状态,推动检察工作持续发展,铸就“崇法、明德、至善”的院魂。全院上下,在他的带领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佳绩。最近,他所带领的团队又不断有好消息传来: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检察官刘伯嵩同志在“瑞安杯”上海市民文明礼仪大赛中夺冠、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的毛文静和赵琪昊两位同志在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中分别获最佳论辩奖、最佳风采奖……

不管是他个人还是他院里所取得的荣誉,每一项荣誉对罗昌平来说都是那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也许没有人体现得到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激动、兴奋和骄傲,因为每当这一刻,他都会想起在鲤鱼洲那段经历,并对那段生活充满了感激,也许是在“忆苦思甜”吧。他说:“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种信念在引领我工作,有一种情感一直在伴随我前行,有一种力量一直在激励我奋斗。没有鲤鱼洲,就没有今天的罗昌平。

罗昌平个人小档案:

罗昌平于1970年4月赴江西鲤鱼洲上山下乡,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九团二营八连,在连队曾担任战士、文书、副指导员。1977年返沪,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0年2月进入上海检察机关,长期从事检察业务工作,历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一级高级检察官,国家级检察业务专家,上海市检察机关第一至第三届检察业务专家。罗昌平同志注重法律、检察理论研究,出版相关专著六部,并参加全国刑法修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