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丁健

“在农村插队,一开始我们这帮城里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不会,是当地老乡们长期的帮助和照顾,才让我们一步步挺了过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今天搞科研、做研究,说到底不是为了自己,国家和人民给了我们大力支持和优良的环境,我们理所应当做出点成绩。”

来源:2012年第二期《桥》刊   作者:薛礼波   设计制作:小凤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药物研究机构,也是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本期专访的主人公——中国工程院院士、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药理学专家丁健,已经在这里默默奉献了20多年。丁健院士其实是半个江西人,从1969年开始在崇仁县插队到1986年离开江西(其中3年在中国医科大学读研究生),在这这片红土地上他前前后后生活了14年。本期《桥》刊记者走进丁健,聆听这位工程院院士的知青往事。


低调又忙碌的所长

记者通过丁健的同学了解到,丁健是个很低调的领导,一生中最专注的始终是自己的新药研制事业,即便是头上有了诸多光环,却还是很少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用丁健自己的话说,“事情太多,实在太忙,没有时间”。此次接受《桥》刊采访,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江西那段情缘,他说:“《桥》刊人,就像我的亲戚一样,再忙也要抽时间接待,聊聊‘家乡’话嘛。”

那天采访,当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忙着准备当天的会议材料,趁着等待的片刻,记者仔细观察了丁健的办公空间。六个立柜、一个长台、一张办公桌,目光所及全是一本又一本的科研资料和相关材料,办公室里无不充满学术研究的气息。丁健笑着说“我们搞科研,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这些书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改变不了环境,就努力改变自己

1953年丁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少的生活虽然平静,但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1969年,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华东师大第二附中的学业,即将迈入大学的校门时,那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开始了。“其实,我只是当时1600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普通一个”,自此,年仅16岁的丁健就离开了上海,开始了在江西省崇仁县6年多的知青生活。

“那时候其实还是个孩子,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崭新天地的渴望,我们义无反顾踏上了知青的征途。”然而,梦想照进现实,真正体验再教育的滋味却是苦涩的。丁健说,当时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我们再恰当不过,一下子从富庶的上海来到偏远的农村,看到还有这样的世界,要过这样的生活,刚开始很不适应。“每天都要和老乡们一块出去干活,口粮非常差,农活也很繁重,更让人觉得痛苦的是精神生活的贫乏。”

知青的岁月充满苦涩,但丁健知道人不能改变环境,就要让自己去努力适应环境,所以他始终没有消减对生活的斗志。农活不会干,就虚心向“老表们”一样一样的学;生活没目标,就把平常的农家琐事中一件一件干好;精神太贫乏,就把和当地老乡的沟通交流作为乐趣。正因为这样,丁健才能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保持着优异的表现,一步步的从普通知青到知青班长,再到后来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进入江西医学院(今南昌大学)。


六年的知青,一生的财富

现在回想起40多年前的那段知青往事,丁健说,“年轻的时候能有那六年多的艰苦经历,对我的一生来说,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6年的知青,学会感恩。“在农村插队,一开始我们这帮城里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不会,是当地老乡们长期的帮助和照顾,才让我们一步步挺了过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今天搞科研、做研究,说到底不是为了自己,国家和人民给了我们大力支持和优良的环境,我们理所应当做出点成绩。”

6年的知青,学会坚韧。“经过这6年磨砺以后,我觉得什么事情都不那么可怕了,哪有什么过不去的困难。在科研上面碰到的任何挫折和失败,我觉得都不算什么,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执着不弃,攻克难关只是时间问题。这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也是出成果的必要条件。”

6年的知青,认识自己。“再大的困难面前,我们都不要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妄自菲薄,越是在逆境中,个人身心的潜能越容易得到开发;当然,我们也不要把个人的能力无限放大,如果把科学比作大海,那么我所取得的成绩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我是院士,我是所长,人家可能看我不一样,但越是这样越应该认清自己的分量,我其实没什么了不起。”


我是半个江西人

“多数知青都只是在江西插队,而我的学业、我的工作都是从江西开始,前前后后在那里生活了14个年头,江西的山山水水对我影响很深,我是上海人,也是半个江西人。”丁健离开江西已经20多年,但他对那片故土的记忆却依然清晰,不管是在崇仁县插队,还是后来在南昌求学、工作,第二故乡的点点滴滴始终挂在他的心间。

丁健说,“21世纪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丰富的资源、低成本和区域优势更是为江西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上海也以资源、技术、资本、市场为经济互补纽带,与正在开发中的江西地区形成了良性互动。作为一名插队江西的上海老知青,为振兴江西出力,促进两地交流,特别是加强两地学术合作,是我以及我们这批人应尽的责任。”

寻梦往昔,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他依然历历在目;忆想旧日,淳朴的人,淳朴的情,他至今记忆犹新。记者了解到,丁健现在是南昌大学上海校友会的会长,并且一直以“半个江西人”的身份,虽然工作繁忙,但始终不忘尽其所能,为在沪的江西游子提供帮助,为各界友人去赣发展牵线搭桥。

丁健介绍,“南昌大学上海校友会是以南昌大学建校90周年为契机筹划和组建,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南昌大学校友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是南昌大学校友在上海的大家庭,是校友们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我们会进一步的聚集上海的校友资源,充分协调努力做好校友服务和联络工作,为广大校友的沟通联系以及和母校之间的联系合作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采访行将结束,丁健说,“这次我们只聊知青,只续赣情,因为不管我在学术上取得了什么样成绩,都离不开江西那一片深情红土的浓浓真情!”

丁健个人小档案: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兼任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九五”、“十五”、863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国家药品评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和社会职务。